新闻中心
News
分类>>清朝从什么时候开始衰败的?
清朝从什么时候开始衰败的?。乾隆虽为太上皇,但依然“训政”至1799年去世,嘉庆帝方得以亲政。然而嘉庆帝未能解决弊端,清朝继续走向衰退。
嘉庆帝亲政后打出“咸与维新”的旗号,整肃纲纪。诛杀权臣和珅,罢黜其亲信。广开言路,平反自乾隆时朝以言获罪的官员。 针对乾隆时期过度开销的弊端,嘉庆帝提倡黜奢崇俭,缩减朝廷与宗室的开支,把贫穷的旗民送到关外开垦。并要求官员对民隐民情“纤悉无隐”,据实陈报。但其对于其体制改革有限,最后因为朝野强烈的反弹声浪而妥协,未能扭转清朝颓败的趋势。此时八旗兵与绿营军纪不可堪用,只能靠地方地主势力的团练平定乱事。而后期更由此形成湘军与淮军等地方军。嘉庆末年民乱不断,有白莲教的川楚教乱、东南有海盗侵袭,华北又有天理教之乱,清廷自此走向败落。
1820年,嘉庆帝崩,旻宁继位,即道光帝。此时,朝廷暮气沉沉,满朝文武只知迎合贪污谎报。道光帝即位之初,励精图治168体育官方app下载、振衰起敝、提倡俭朴,所穿龙袍是宫内旧料所制,满朝文武故意在朝服补丁,以示简朴。陶澍改革漕运盐政,使用海运替代河运,克服了漕运的障碍。实行行票盐制,使两淮盐政保持“弊肃风清”。
道光七年(1827年),平定新疆张格尔之乱,中央政府对新疆的管治得到了巩固,此后新疆地区维持了较长的和平。但因体制改革不够彻底,到了嘉庆执政中后期。大臣们官官相护、结党营私、买官鬻爵,奏章大多报喜不报忧,致使鸦片禁令形同具文。导致鸦片泛滥、军队废弛、国库亏空、民变四起。曹振镛是当时第一重臣,奉行“多磕头,少说话”。继起的穆彰阿,人称“在位二十年,亦爱才,亦不大贪,惟性巧佞,以欺罔蒙蔽为务”。鸦片战争时,内忧外患更加严重。。尽管嘉道二帝倾力维护清廷的稳固,然不可逆转历史发展趋势,内有太平天国之乱、捻乱以及陕甘回变与云南回变,外有鸦片战争等外患,一度使清廷摇摇欲坠。
19世纪上半叶,西方各国为使通商正常化,多次派使者前往中国协商。然而清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与西方各国平起平坐,屡次不了了之。当时不列颠帝国对中国茶叶与丝绸的需求庞大,对华贸易呈逆差状态。为此,英国将鸦片大量输入中国以改善贸易逆差。1838年鸦片增至四万零二百箱。道光帝为解决此弊端,派林则徐到外贸口岸广州宣布禁烟,此即虎门销烟。为此,1840年中英两国爆发鸦片战争,清军战败后和英国签订第一个条约——《南京条约》,开启中国近代史。
1850年,道光帝崩,子奕继位,即咸丰帝。西方各国迫使清政府开港通商。由于清朝统治日渐,皇帝亦昏庸无能,各地趁机纷纷起事,其中华北以捻乱为主,华中华南以洪秀全的太平天国与云南杜文秀、马如龙的云南回变为主。洪秀全改造教教义,1851年于广西金田起义,联和天地会、三合会北伐。两年后攻陷并定都江宁,并且发动两次西征;不久又发动北伐,最远达天津近郊。后来曾国藩、左宗棠与李鸿章为保护自己的封建统治地位,纷纷组织湘军与淮军抵抗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发生天京事变后国力衰退,洪秀全起用李秀成、陈玉成等一批年轻将领,才使军事形势没有发展到恶化的地步。1858年初,清军重建江南、江北大营,再次围攻天京。为解京围,后军主将李秀成请命出京,与前军主将陈玉成在安徽枞阳举行会议,确定作战方略。
会后,陈玉成率部首先攻占庐州,后南下会李秀成部,于1858年9月27日攻破位于浦口的江北大营。此时,湘军自湖北两路东犯,南围安庆,北攻庐州。湘军悍将李续宾率5000之众于11月3日进抵庐州南面的三河镇,陈玉成得报,约李秀成等部先后赴援,在三河外围全歼李续宾部,并乘势收复舒城、桐城等地,迫使进围安庆的湘军撤回湖北。
1860年初,江南大营再次合围天京。忠王李秀成与干王洪仁玕商定采取“围魏救赵”之策,解救京围。2月10日,李秀成率2万余人经皖南入浙,攻占杭州,诱使江南大营分军往救。俟清军援兵抵杭,即弃城昼夜兼程北返。4月下旬,各路太平军进抵天京外围。5月2日,再破江南大营。旋乘胜东征,连占句容、丹阳、常州,6月2日占领苏州。接着进军上海,因内应被破坏,又遭英法侵略军阻击,未能得手。正当太平军进攻上海之际,清两江总督曾国藩、湖北巡抚胡林翼督率湘军水陆师5万余人东下进围安庆。9月,洪秀全调集大军,西上救援。陈玉成率军走江北,李秀成率军走江南,约定次年4月“合取”湖北,迫使湘军回救,以解安庆之围。
1861年3月,陈玉成占领湖北黄州,由于受到英国侵略者恐吓阻挠,停攻武汉,4月下旬返回安徽。李秀成部迟至6月才抵武昌外围,得知陈玉成部先回安徽,也东返浙江。“合取湖北”计划彻底落空。此后,洪秀全增调兵力,三次强攻围困安庆之敌,均为湘军所败。9月5日,安庆被湘军攻陷。陈玉成坐守庐州,束手无策。
1862年初,派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等赴河南、陕西招兵,皖北兵力更加单薄。李秀成率部再次进军上海,因英法侵略军与清军联合抵抗,未能得手.4月至5月间,署江苏巡抚李鸿章率淮军6500人自安庆分抵上海,东线军事形势日渐严峻。5月,荆州将军多隆阿率清军来攻,陈玉成弃城走寿州,为团练头子苗沛霖诱擒,解送清营遇害。天京西部防线瓦解,东南方面却有所发展,太平军于年底攻占杭州及浙江大部地区。
1862年3月下旬,湘军水陆师2万余人从安庆沿江东下,5月底直抵天京城郊。洪秀全急令在上海前线督战的李秀成火速回援。9月,李秀成等“十三王”统率10余万人自苏州等地回救,急攻40余日,未能取胜。
不久,洪秀全又责令李秀成率部“进北救南”,企图取道江北西入湖北,迫使围城湘军回救。李秀成部在西进途中遭湘军节节阻击,进至安徽六安折返,途中又遭湘军拦截,损失精锐数万。
与此同时,李鸿章淮军在“常胜军”支持下,由上海西进,于1863年12月攻陷苏州、无锡,兵锋直逼常州。浙江巡抚左宗棠率部自江西攻浙江,于1864年3月攻陷杭州,并基本占领浙江全省。曾国荃部湘军则逐一攻占天京城外要点,对天京形成合围。苏州陷落后,李秀成自前线返回天京,建议“让城别走”,遭洪秀全拒绝,乃布置死守。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幼天王洪天贵福继位。1864年7月19日,湘军轰塌天京太平门附近城墙10余丈,蜂拥入城,其他方向的湘军也缘梯而入,城内太平军或战死,或,无一降者。
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失败。但分散在长江南北各个战场上的数十万太平军转入捻军。,仍英勇顽强地抗击清军的进攻。
1864年7月,曾国藩弟曾国荃率湘军攻陷首都天京,随后湘军屠城,许多当地平民和太平军人被杀,太平天国也因此失败。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创所所长郭廷以在其所著《近代中国史纲》引赵烈文《能静居日记》记载曾国荃率湘军攻入南京城后的情景:“湘军‘贪掠夺,颇乱伍。中军各勇留营者皆去搜括’,‘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被戳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均被虏),老者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哀号之声达于四方。’
此期间英国与法国因为和清廷修约不成,于1858年发动侵华战争。清军于八里桥之战战败,联军攻陷北京,放火烧毁圆明园,签订《天津条约》及《北京条约》。同时沙皇以调停有功逼清廷签订《瑷珲条约》,取走外东北领地。1864年帝俄强迫清廷订立《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外西北。
1861年,咸丰帝崩,其六岁之子载淳继位,即同治帝。咸丰帝本任命肃顺等八大臣赞襄政务,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两宫垂帘听政,最后由两宫之一的慈禧太后获得实权。被称为洋务派的奕䜣与部分汉臣在与太平军作战时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并且鉴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为方针展开洋务运动。
当时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与随后的北洋通商大臣负责对外关系与自强运动的策划与推行,先后引入国外科学技术,建立现代银行体系、现代邮政体系、铺设铁路、架设电报网。建立翻译机构同文馆、新式教育(新学),培训技术人才并派遣留学生到欧美日等先进工业国家,培育出唐绍仪与詹天佑等人才。开设矿业、建立轮船招商局、江南制造总局与汉阳兵工厂等制造工厂与兵工厂,同时也建立新式陆军与北洋舰队等海军
洋务运动使得中国社会出现较安定的局面。其间太平天国于1864年灭亡。1865年,僧格林沁的满蒙骑兵(八旗兵)中捻军埋伏后全歼,赖洋务派左宗棠与李鸿章分别灭西、东捻,捻乱到1868年为止。1862年至1878年间,左宗棠先后平定陕甘回变,平定新疆回乱,并收回伊犁。云南回变也于1867年由马如龙投降清朝岑毓英,以及1872年杜文秀而止。西方各国的租借地也将西方思想带入中国,推动中国与制度的发展。1875年,同治帝去世,慈禧太后立载湉为帝,即光绪帝。
对外方面,1884年,清朝和法国为越南(安南)主权爆发中法战争,最终法国战术性胜利,清朝失去藩属国越南,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也宣布建省。1885年英国入侵缅甸,清朝驻英公使曾纪泽向英国无效,隔年签订《中英缅甸条约》,承认缅甸为英国所有。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大增,1872年日本强迫清朝藩国琉球改属日本,清朝拒不承认,中日交恶。1894年为朝鲜主权清朝和日本发生甲午战争。两个推行西化运动的亚洲国家的战争最后以清军落败而告终。战后签《马关条约》,清朝割让和澎湖,失去藩属国朝鲜和租界。洋务派李鸿章建立的北洋舰队全面瓦解,也宣告自强运动最终失败。
甲午战争后,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的组织发动下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光绪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史称“公车上书”。但上书因顽固派的阻挠而没有送到光绪帝的手中
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的。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戊戌,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外国见清朝与衰弱,纷纷划分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以维护为各自利益,加快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长期受列强欺辱,使地方产生义和团的反帝爱国性质团体。
慈禧正式向十一国宣战,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俄军于黑龙江海兰泡越境,悉数清民六千多人,史称海兰泡惨案。北京被联军占领,慈禧太后率光绪皇帝西逃西安。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清廷赔偿重款,列强派兵驻守北京一带、划定租借地和势力范围,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朝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后灭种的危急形势迫使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找新的救国救民道路,各界人士及知识分子莫不提出各种方法拯救中国,主要分成立宪派与派两种主要改革路线。立宪派主张效仿英德等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而派则坚决主张推翻帝制,实行共和制。
1901年,立宪派康有为、梁启超等推动立宪运动,梁启超发表《立宪法议》,希望让光绪帝成为立宪君主。而慈禧太后为挽清朝衰落危局,有意效仿欧日的改革而推行清末新政。新政除了推行君主立宪外,还有诸如建立清朝新军、废除科举、整顿财政等一系列改革。而派对清廷的改革失望,他们鼓励推翻清朝,建立中华共和。孙文于1894年在夏威夷檀香山建立兴中会;1904年,黄兴于长沙成立的华兴会;同年,蔡元培于上海成立光复会。1905年,孙文在日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立中国同盟会,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平均地权”的纲领。派联合旧有反清势力如三合会、洪门等,在华南地区发起了十次起事,并将势力渗入华中、华南的清朝新军。
当时立宪派与派为改革方式发生争执,一开始立宪派占上风,清廷也承诺实行立宪。1907年,清廷筹设资政院,预备立宪,并筹备在各省开办咨议局。1908年7月,颁布《各省咨议局章程及议员选举章程》,命令各省在一年之内成立咨议局。同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以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成立代议会。在立宪派成员的下,清廷宣布预定在1913年召开国会。1908年11月,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相继去世,溥仪继位,即宣统帝,其父载沣担任监国摄政王。
当时立宪派与派为改革方式发生争执,起初立宪派占上风,清廷也承诺实行立宪。1907年清廷筹设资政院,预备立宪,并筹备在各省开办咨议局。1908年7月颁布《各省咨议局章程及议员选举章程》,命令各省在一年之内成立咨议局。同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以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成立代议会。在立宪派成员的下,清廷宣布把预备立宪缩短三年,预定在1913年召开国会。同年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皆去世,溥仪继位,即宣统帝,其父载沣担任监国摄政王。宣统三年四月初十日(1911年5月8日),清廷组成由庆亲王奕劻领导的“责任内阁”,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君主立宪。不过,该内阁中的很多成员为皇族身份,故被称为“皇族内阁”,引发立宪派的不满和失望,很多转向与派合作。
1911年5月,清廷组成由庆亲王奕劻领导的“责任内阁”,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君主立宪。不过,该内阁中的很多成员为皇族身份,故被称为“皇族内阁”,引发立宪派的不满和失望,很多转向与派合作。
同年5月,四川等地爆发保路运动,清廷急派新军入川。10月,派于湖北发起武昌起义,南方各省随后纷纷宣布独立。清廷任命北洋新军统帅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成立内阁并统领清兵。袁世凯一方面于阳夏战争中向军施压,另一方面却暗中与党人谈判,形成南北议和的形势。
1912年1月1日,中华于南京宣布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临时大总统。2月12日,袁世凯迫使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将权力交给袁世凯政府,清朝灭亡。